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院风采 >> 正文

欧洲杯正规下单平台德语系教师任昱璞博士翻译的诗集《自然之后》出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1-10 [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Winfried Sebald),德国作家、学者,1944年出生于德国。自1970年起居住英国,在东英吉利大学执教。2001年因车祸去世。曾获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著有《奥斯特利茨》《眩晕》《土星之环》《移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文学处女作,也是他第一部诗歌作品。长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中世纪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和他的画作、近代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和他的北极之旅,以及塞巴尔德的私人记忆和家族历史,三者都经历了人与自然的冲突。本书是塞巴尔德式书写的首次尝试,也是对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永恒二元的一次文学探索。


本书目录:

俨然阿尔卑斯山的雪 1

我若在海极留下 53

幽暗的夜晚启航 113

译后记 166


翻译感想

2020年,我在去往Banz修道院和十四圣教堂的朝圣路上,遇见了塞巴尔德笔下的圣德尼(Heiliger Dionysius,又译圣迪奥尼修斯),随后,奇迹般地与塞巴尔德诗歌结缘。


而塞巴尔德的诗歌汉译并非一件易事。首先面对的是塞巴尔德式长句。这是翻译的第一道坎,即如何把这些诗句翻译符合汉语习惯的句子,又必须保留长句的特征、逻辑与诗意?其次,第一部组诗不但涉及到宗教与艺术史,而且就其诗歌内容而言,都是最难翻译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塞巴尔德笔下的格吕内瓦尔德——他迷一样的人生与作品?如何理解格吕内瓦尔德画笔下的自然?如何理解塞巴尔德所谓的自然?此外,诗集里还夹杂着中古德语、德国南部尤其弗兰肯和施瓦本地区的方言,这些也都构成了诗歌文本的自然,穿插在诗歌的经纬之间。


媒体/名人推荐:


● 曾经有一段时间,这本薄薄书中的那三首长诗对我的影响太过深刻,几乎让我没有办法去读它们。我一进入它们的世界,马上就会被转送到一万个其他的世界里。这本小小的书真是厉害的药;你一走进作者的世界,就会发现自己开始追随书中的历程。我一边读着,一边感受着跟他一样的不由自主;也感受到自己是多么想要拥有他所描述的经验,只有自己也来写点东西,才能缓和这种内心的渴望。这不只是单纯的忌妒而已,我有一种错觉,好像血液都沸腾了起来。

——帕蒂·史密斯《时光列车》



● 一部深蕴智慧的书,但也具有令人惊叹的温暖、激情和悲悯。

——英国桂冠诗人安德鲁·姆辛


 

● 他是最贞洁的作家。

——《卫报》



●(塞巴尔德)有能力进入不同的内心景观,并以不偏不倚的同理心再现完整经验的地理风貌,这赋予其写作以……庄严和阴郁的美。

——《纽约时报书评》



●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他独特视野的轮廓或边界,找到了构成生活的那些相互缠绕的、往往未作阐释的因果线索,还找到了对流放、记忆和失落等伟大主题的思考。

——《华盛顿邮报》



● 令人沉浸,动人心弦……《自然之后》是这位让人印象深刻且无法拒绝的作家的入门佳作,即便对于那些坚称自己不喜欢或不理解诗歌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今日美国》



● 这些诗句保留了塞巴尔德风格的优点,修辞典雅、明晰……事实上他写的每一个词都是如此。《自然之后》是一部具有宏大力量和严肃性的作品,完全值得与塞巴尔德最后十年的散文作品相提并论。

——《纽约书评》


编辑推荐:


● 化身时间和记忆的生态学家:

塞巴尔德勘察由回忆和想象、艺术研究和科学考证沉积而成的历史地貌,在生命的增殖与衰败、涨满与消退中,向人类在自然的位置发起诘问。



● 自然之力:

塞巴尔德用令人惊异的文字,为世界这副病躯排演了三幕“病理学戏剧”,其中,诡谲的彩和悼怆的黑白、世俗的扰攘和圣洁的寂静交替出现:在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的画笔下,自然是腐败的、畸形的和堕落的;在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的探险中,北域的海使人内省、惊惧和虔敬;塞巴尔德则从自己出生时的不祥星象和后来眼见的工业败景中领悟到,人类的历史,仅是一次又一次的劫后余生。


 

● 野蛮的自由诗:

本书展现了不同于其他诗歌的遣词、修辞、思想纹理、文化底蕴和学术密度,颇具野心地囊括了自然、历史、移民、失落等主题,还凿琢了在其后期作品中频繁出现、意象丰富的互文细节。值得 注意的是,塞巴尔德小说以绵延的长句闻名,本书的诗行却在此处野蛮断裂,在彼处戛然而止,让人不禁发问,这部献给自然的祷文,是否也在模仿自然的无情与无常?



Baidu
sogou